「刷臉」:現代黑科技的娛樂至死與安全悖論

德国莱茵tuv 「刷臉」:現代黑科技的娛樂至死與安全悖論
2018年4月23日 | 產品安全

      

這是個看評分的世界。只要是合法公民,眼睛裡都會植入特殊晶片,通過人臉辨識可以即時查看視野範圍內各人的評分;手機上都裝有評分系統,對其他人的任何事都可以給一到五星的評價;從分享朋友照片到與陌生人打招呼,都可以給對方評分……這些分數綜合起來就成了對每個人的評價,4分以上受人尊重,3分以上普普通通,2分以上倍受鄙視,1分以上就舉步維艱了。

英劇《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上來第一集就腦洞大開地講述了一個社交評分系統主導人們生活的故事:女主角為了搬到心儀的公寓,想盡辦法在短時間內獲得高分人士「點讚」,最後的結局卻令人唏噓。

圖片為英劇《黑鏡》劇照,來源於網路

 

從第一季開始,《黑鏡》就不斷表達著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不得不說,編劇對人臉辨識這項技術的未來應用所做出的大膽設想令人驚恐:利用人臉辨識,人們在與任何人接觸的時候都能對其進行評分,從而影響他的社交生活;帶有人臉辨識功能的人造蜜蜂可以隨時監視民眾,甚至可以指定目標殺人……

圖片為英劇《黑鏡》劇照,來源於網路

 

不只是《黑鏡》

這些年來,人臉辨識技術一直是各大科幻電影中的必備技能。阿湯哥的《碟中諜4》中,特務通過形狀像隱形眼鏡的人臉捕捉器,在人群中迅速搜索目標;《玩命關頭7》中,神乎其技的「天眼」系統能夠隨時調用地球上任意位置的攝像頭和手機、電腦等終端視頻系統,任何人或事物都無處遁形。

近年來,影視劇中「開外掛」的人臉辨識技術早已逐漸運用和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中國,人臉辨識已被用於門禁簽到、網約車司機的身份驗證、顧客消費刷臉買單等等場景,甚至連iPhone X、華為P20等多款手機也紛紛採用人臉辨識技術解鎖螢幕。然而,任何新技術都可能是把雙刃劍。人們在為「黑科技」帶來的便捷而驚喜的同時,對無孔不入的監視所潛藏的人身安全和隱私安全隱患也開始擔憂。

 

人臉辨識會讓個人隱私無處可躲嗎?

過去10年間,科技改變了生活中的每個層面,每個家庭、每張桌子、每個手掌之間都有一個螢幕、一個監視器、一部智慧手機。人們越來越離不開Googl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娛樂至死愈演愈烈。

曾有媒體報導,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一位教授發現,經過google圖片搜索一個匿名婚戀網站上的用戶照片,就能輕而易舉地「人肉」這些使用者的真實資訊。

圖片來源網路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人臉辨識判斷個人性取向的研究,更是掀起軒然大波。兩名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神經網路演算法,據說通過人臉辨識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的測試結果準確率高達91%。研究結果一公佈,就令平權組織與LGBTQ群體感到不安,也引發了人們對這一研究成果可能造成歧視問題的探討。

其實,人臉辨識帶來的便捷與隱私安全的悖論一直存在。社交媒體上,自己的照片能被任何人上傳,被任何人看到,面部資料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浩浩蕩蕩的「大數據」洶湧來襲,企業利用圖像資料庫無孔不入地推送有針對性的廣告,看到後不禁想到又被監視了,不禁背脊發涼;走在街區、醫院、商場等任何公眾場合,頭頂隨時都有攝像頭拍攝……智慧硬體、攝影機隨時隨地採集我們的個人影像資料,而這麼長時間大規模地積累使用者資料,必然涉及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的問題。

 

人臉辨識技術對於人體的傷害應慎重看待

人臉辨識,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資訊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是因為基於主動近紅外圖像的多光源人臉辨識技術的成熟,可以克服光線變化的影響,在精度、穩定性和速度方面的整系統統性能超過三D圖像人臉辨識,才使得人臉辨識技術走向應用領域。

正是因為近紅外技術在人臉辨識中的應用,引起了雷射安全專家和產業人士的密切關注:如果控制不當或在一些失效、極端的使用情況下,比如VSCEL投射器的衍射片或補光燈的均光片脫落、破損時,人體可觸及的雷射輻射功率密度會顯著增加,如果手機沒有完善的保護機制,就可能對人眼和皮膚造成雷射輻射傷害。更值得關注的是,近紅外的輻射是人眼無法看見的,而且由於眼睛能將可見光和近紅外光透射並匯聚在視網膜上,如果產品因設計瑕疵或故障長期處於高輻射狀態時,對人的危害就更大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雷射的危害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是一種或者幾種危害的共同作用。雷射安全專家、德國萊因TÜV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產品服務副總經理劉喜強表示:

過量雷射照射人體眼睛,可以造成光致角膜炎、光化學白內障、光化學和熱效應所致的視網膜損傷、視網膜灼傷、角膜灼傷等傷害。

而作為人體最大面積的組織,皮膚也是最容易遭受雷射輻射的組織。劉喜強說:「雷射對於人體皮膚的危害也是有光化學危害和熱危害兩種。可見光和紅外光譜範圍的雷射照射皮膚會引起包括輕度紅斑到嚴重起水泡等生物反應」。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人臉辨識技術「井噴」式的發展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這場熱潮,然而令人堪憂的是,形形色色的產品卻良莠不齊,很多產品沒有經過嚴格的眼睛光學安全評估,而消費者對不可見近紅外輻射沒有能力控制,不小心就會造成人身傷害。

「人臉辨識目前既無標準,也沒有國家或產業標準,事關民眾安全。」劉喜強說,「德國萊因TÜV目前正在率先制定人眼安全2PfG協力廠商標準,通過人眼安全檢測和驗證引領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逐漸完善人臉辨識技術的安全評估系統,全方位提升人臉辨識技術的安全性。」

發表迴響